建兴牧场全景
夜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
在陕西泾阳县建兴牧场,一路探访,让人体会到了马远《题踏歌图》中幸福安居的生活:养牛是一个事业,也是一种生活的形态,只有把这种事业当作生活的享乐,养的就不仅仅是“牛”,还是心中的“诗与歌”。
在建兴,无论是老板、场长,还是技术骨干,抑或是推粪工、门卫,大家职务不论高低,贡献不分大小,都享受着尊重和优待,“食堂吃饭时间表上,挤奶工永远是第一个,场长永远是最后一个”,“单产提升1公斤,全场员工工资上浮300元,门卫也不例外”,“60岁以上老员工只要能继续胜任工作绝不辞退,直到干不动为止”,“一线员工犯错不惩罚,给人改正的机会,像呵护小树成长一样守护员工的进步”,全场职工都在那融洽的工作氛围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合影
团队最和谐的力量莫过于“各司其职”、“恪守尽职”。
在建兴,机会永远为努力的人准备着,如今的兽医副主管、修蹄师和挤奶工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和领导的引领成为现在优秀的养牛人,曾经的清粪工如今在繁育岗位上技术精湛,曾经的厨房小哥现在也撑起了繁育的半边天。
人与人相识共事的最好模式就是因为遇到了“你”,“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这些员工可能没有高学历,没有丰富的养牛经验,但是在这里,他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所有美好都已如期而至,而所有美好的降临,都要从董事长姜建民说起。
董事长姜建民是一个身兼数职的“老板”,他不但经营着多个产业,还担任村干部,作为地方父母官造福一方百姓。对于建兴牧场的定位,他是这样说的,养牛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让养牛人体面的活着。正是因为老板定的这个基调,才为建兴整个工作环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6月1日,在北京亚禾营养总经理韩建林等的带领下,《奶牛》杂志·奶牛微看记者走进陕西建兴奶牛场,走进这一片安祥的养牛乐土。
建兴牧场董事长姜建民、亚禾总经理韩建林及《奶牛》杂志主编赵利军合影
从建筑商到牧场经营者的转变
建兴牧场董事长姜建民接受《奶牛》杂志主编赵利军采访
“建兴是董事长姜建民中途接手的产业,接手时牧场只有186头奶牛,如今已经发展到2970头的规模”,场长王瑞在采访中介绍到,2005年,出于对186个生命的尊重,姜建民开始照料这186头奶牛,开始筹谋如何将牧场经营下去,开始他人生中的一个全新角色——养牛人。
到2015年,建兴牧场规模扩大到1200头,这十年是建兴从百头牧场向千头牧场的迈进,也是单产提升至29.6kg的历史节点,但是管理上的传统、粗放模式,让姜建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牧场想要继续前进,必须打破陈规,必须掌握科技、科学的饲养方式,必须真正“摸到”规模牧场良性发展的命门。
2015年,牧场发展进入瓶颈期——单产一直在29.6kg徘徊,无法跃入30kg+,场长王瑞回忆分析道,“那时只重视原料,简单的效仿高产牧场的饲喂方式,没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牧场,没意识到单产无法提升的最根本原因”。
就在他们踌躇不得志时,“北京亚禾”的出现,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建兴人把建兴的发展历程分为:2015年前和2015年后,而划分这一历史时刻的关键因素就是“亚禾人”的加入。
建兴和亚禾的合作,缘于一场“赌注”,那时正值单产瓶颈期,姜建民董事长和亚禾韩建林总经理在洽谈桌上画出了三年期的承诺,即三年单产达到35kg,三年期到,亚禾如约完成既定目标,赢得了建兴人的信赖。因为,建兴不但实现了单产的突破,更在牧场经营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进步,如今,建兴的单产已达到40kg,对于这样的成绩,建兴人喜出望外,也为自己数年来的不懈努力换来了慰藉。
亚禾营养总经理韩建林、建兴牧场董事长姜建民、《奶牛》杂志主编赵利军、建兴牧场场长王瑞(从左到右)
练好养牛基本功从“改变理念”开始
可爱的小犊牛与王瑞场长打招呼
“如果自己没有向好的决心,那任何人都帮不到你”。这是记者在建兴牧场成功轨迹上看到的,与其说是亚禾帮助他们推开了成功之门,不如说,是在亚禾的引领下,建兴人用他们求学之决心、改变之勇气、探索之胆识推开了成功之门。
成功是心之所向,收获是耕耘之果。
“理念的改变是亚禾带给建兴最大的改变,科学养牛,理念当先”,谈起2015年后的改变,王瑞场长说,“以前是以人的习惯为转移,亚禾来了后,我们明白要遵从牛的习惯,即一切以牛的需要考量”。亚禾带领建兴人,从营养出发,到环境、热应激、兽医、繁育、保健等方面进行对接、培训,校正检查,再跟进再校正,跟进的过程中看老问题是否存在,新问题是否出现。就这样,建兴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拿到办公桌上来讨论、培训课上来示范,那时他们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慢慢地变少,成绩慢慢地变好。
“养牛是个持续改善的过程”,王瑞场长一语中的地说,各个环节每件事都有提高的空间,通过对标一整套的整改标准,建兴人明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
于是,建兴的“好学精神”在全场掀起了一阵学习热潮,也制定了“每个月全场职工大会,每周主管例会,不定期针对性培训”的规定。
大会上从奶业行情,面临的困难,到要努力的方向,为大家梳理目标。同时总结近期工作,干得好的表扬一分钟,不好的批评一分钟,表扬的计入工资奖励,批评的点到为止,逐渐培养大家的荣誉感。
王瑞场长回忆着讲起一段往事,刚到建兴那会,编得精致的赶牛鞭子扎痛了王瑞的心,于是他就给大家讲道理,“一个成年母牛相当于3岁儿童的智商,所以,领的不是一群牛,领的是一群孩子”,让赶牛人知道他们赶得不是一群挣钱工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讲通了这些道理,王瑞就下令把鞭子全部收掉,然后教他们正确赶牛技巧。例如牛的视角是270°,牛的盲区在什么地方,离牛多远的距离赶牛,牛害怕拐直角弯,牛害怕走下坡,牛害怕往后退,牛害怕从光亮区到黑暗区等。王瑞场长深信只要把这些知识全员普及、全部消化,然后再要求工人去做,很短时间就能看到效果,工人和牛的关系和谐了,领导和员工的关系友善了。
2022年的热应激到了,5月的每一天都被“热应激”的文章叫醒,原来王瑞场长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往群里发热应激的文章(话语),哪怕是几句话,也要让全场的人都深知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比如,多少温度的时候,牛是什么表现,呼吸多少次,必须做到“知识全员宣传”,只有让所有人都理解,再安排工作就很容易配合,即使一个人没有做好,另一个人也会提醒他,所以,管人就要管好头脑,形成共识,就好做沟通。
像这样知识全员普及的例子,在建兴还有很多,每一次问题的发现,每一次风险的规避,都是他们“养牛要先养好人”的理念的贯彻,把“以牛为本“的理念植入每个员工的大脑里,做事就不会出错。
探索的过程就是建兴发展成长的过程
“走出建兴看建兴,寻找差距;站在建兴看建兴,信心百倍”,这是姜建民董事长常挂嘴边的话。他常常跟随亚禾团队到全国优秀牧场学习,每次学习都能找到建兴进步的“目标”,然后寻找缩小差距的方法。“不变目标,变方法”,是他对员工的要求,也是对自我的激励。
牛舍改造的过程也是建兴人主动探索适合自己模式的过程。
刚开始将原牛舍运动场改成36米跨度,15米高的大跨度现代化牛舍。后来预防热应激效果不太理想,开始尝试使用发酵床,从34米发酵床实验做起,到50米,60米,70米的发酵床牛舍。谈到发酵床管理,王瑞场长说泌乳牛牛舍每天必须翻抛两次,旋耕两次,每周要消毒两次,灭蝇一次,灭蝇工作从3月份开始。有探索就有弯路,他告诉记者有一年冬天换垫料时,牛床垫料湿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办法——全部换掉然后铺上新的,后来发现牛群应激很大,体细胞升高,健康程度变差了。深深体会到“牛是不喜欢被改变的动物”的含义,从这次“事故”,王瑞场长对奶牛多了一份了解。
给牛再多的关注都不嫌多,对牛越好,牛越会加倍回报你。
2021年,8月,建兴单产“稀里糊涂”就到了40kg,王瑞场长笑称。他口中的稀里糊涂其实是一种沉浸式做事的状态表现,即对奶量没有刻意追求,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如何改善管理上,他解释到,年初的时候还在33kg,8月份起就到了40kg,并且连续一段时间保持在40kg,后来分析得出了结论,主要是在热应激上下了功夫,以前每年夏季热应激最严重时一头牛一天掉6kg,2021年他们加高加宽牛棚,用活动屋顶来通风,每个棚里安装130台风扇,严格控制开启风扇的时间,奶厅18℃开风扇、20℃开喷淋,牛棚20℃开电扇、25℃开喷淋,一天喷淋不能低于6次。
另外,牛的休息时间从400分钟/天提高到800分钟/天,也为产奶量贡献颇大。王瑞场长表示以前只知道要改善舒适度,让牛休息好,但是没有指标,刚开始使用阿菲金软件时牛的休息时间为400分钟/天,现在大部分牛能达到800分钟/天,休息时间多了一倍。建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寻找了很多方法。比如重新调整了流程,兽医、配种等工作要做好沟通和配合,保证所有夹牛的时间总和不能超过半小时,牛躺下了就不能让牛再起来,像旋耕、清粪等工作,必须在牛挤奶的时间、采食的时间全部做完,为了做到这一点,建兴下足了决心,旋耕车一台不够就配两台,一个司机不够就用两个司机,总之要一切以牛的需要为目标,姜总常开玩笑说,建兴的牛是卧累了才会起来活动活动,这是句玩笑更是一个理念的引领。
定好了目标就要想尽办法去实现。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正是这样的理念支撑着建兴人,在奶牛舒适度上做出大量改变,才得以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听懂牛话”、“向牛致敬”、“学牛精神”、“干点牛事”,这些口头禅,也成了建兴人挂在嘴边的语言,他们把这精神融入身心,变成工作的动力。
建兴八字箴言:心诚气顺,风正劲足
“心诚气顺 风正劲足”是建兴的八字箴言,老板用诚心待人,大家用诚心待牛,风气要正,干劲要足,要有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能看见装看不见,知道装不知道。
养牛先养好人,不是一句口号。
“首先把人定下来,让人心定下来,然后灌输养牛理念,再根据他们的特长和能力匹配岗位,辅以日复一日的训练,干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建兴的经营模式。
“我们只招合适的人”,牧场应聘会被问到三个问题,“来牛场是为什么,来了要干什么,离开牛场留什么”,这被王瑞场长称为灵魂三问,正是这样的问题考察了一个人是否适合留在建兴。
奶业面临用人荒,建兴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建兴有自己的解决之道:每个核心岗位只需1-2个人,剩下的技术人员从工人里提拔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厨房长大的厨师提出想干繁育,于是场长就给他列出了终极工资的标准,并告诉他,哪一天师傅能干的活,都能干了,就兑现终极工资的承诺。与此同时,给师傅加1000元的补贴,徒弟加500元补贴。让传帮带有了资金上的支持,让教的愿意教,学的有动力学,这样既能利用好场里的年轻人,也能解决用人荒的问题。
“不轻易留人,也不轻易裁人”,建兴在用人上既谨慎又宽容。
有些老员工已经60岁了,到了退休年纪,但是这些老人自觉体力尚好,于是建兴就启动“返聘”程序,同时签署一份“高龄免责协议”,岗位从饲养员换到门房、浇地员等工种,建兴的做法相当于一颗定心丸,不是干了今天没有明天,让他们有了安全感,不会因为年龄问题被抛弃。这不但对老年人是一种抚慰,对于年轻人也是一种承诺。
奖励要奖得心花怒放。惩罚要罚得点到为止。
把大家粘在一起,利益相关。在建兴牧场,单产增加1kg,工资浮动300元,浮动比例按照贡献大小有细微区分,比如挤奶工占120%,门卫70%,管理人员只拿奖励的平均数。奖励就要奖的心花怒放,这是董事长姜总的指示,产量的提升不是单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团队互相协作,没有保安为大家守好城墙,工人怎能安心工作,没有饲养员夜以继日的饲喂,奶牛产奶从何而来,没有挤奶工人不辞辛苦地操作,滴滴牛奶怎么能计入产量,董事长这样的政策,让大家体会到每一个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份贡献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建兴,不对一线工人进行考核,因为在场长和董事长的心里,考核只是一个被动的办法,建兴想要的是让人主动作为,把事干好,干好后就会有成就感,得到大家的尊重。
“一线工人不处罚,处罚只对管理层和技术人员”,即使犯个小错误,也只是谈话问询,批评点到为止,在董事长姜建民看来,招一个人就像栽一棵树,犯个小错误就像长了个斜支,修剪一下就好了,管理不能怕麻烦,更不能出了问题就换人,那样栽再多的树,也成活不了几棵。要知道人人都有缺点,不能因为有了问题就一棒子打死,不给人改正的机会。建兴把“栽树育人”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
“发挥你的善意,你对工人有了善心,工人对牛就有善心”,这是董事长姜建民的信仰。
正是这样的宽松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姜总常说一句话,养牛不仅仅是为了挣钱,也要让养牛人体面地活着。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建兴,工作是被尊重的,工作干的不是怨言,而是愉悦和幸福。以前挤奶工3个班次,早上4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个个熊猫眼,夜不能寐、食之无味,这些场区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增加了一个班次,让挤奶工们能更好的休息,工作起来才能更有干劲,现在的他们每天都能抽出时间来跳绳打羽毛球,个个神采风扬,到挤奶上班时间,也会早去一个小时收拾卫生,为挤奶做好准备,一个班次一个班次的好风气传递下去,形成了多为别人行方便,比谁的工作做得更好的氛围。
这是一群特别的人,都是一边干一边学。但是他们在养牛的赛道上,却跑出了别人没有的风貌。
“员工是来给我帮忙的,不要觉得员工是来挣钱的。实质是员工来给我帮忙,挣到钱,给他分配,所以不是员工挣我的钱,是我挣得员工的钱”,董事长姜建民用地道的陕西话给记者讲着。“这么一想关系就处得好了”,姜总补充道。
六分人才、八分使用、十分待遇,这是姜总描述用人原创。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不停地往上走,要学习,要进步,同时因为收入高于能力,每个人也会很珍惜这一份工作
保持好牛群健康,等东风来
当记者问到目前的高成本养殖现状下,建兴是如何规划的,董事长姜建民笑着回答,控制成本是一个综合工程,从哪个原料抠下来都不容易,搞不好还会埋下隐患,所以目前的形势下,就是保持好牛群的健康,把牛喂好,“等东风来”。
现在3000头规模已经达到饱和,每年会新产1200头小母牛,所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优化牛群,从出生阶段、断奶阶段、参配阶段等方面去优化、筛选,出生体重不达标、体型不好、外貌不好、增重不够等都会被淘汰。
当人,牛,设备都过了磨合期,牧场的相处就进入佳境。
建兴在董事长姜建民的带领下,在他善念的感召下,让一群没有高超技术的人获得了生存之道,让一批没有过高学识的人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也让一个团队从慵懒走向了朝气蓬勃,在这17年的发展中,他们得到了一个来自“养牛人”称号的尊重,得到了成为“养牛人”体面生活的骄傲。而董事长姜建民自己在获得既得利益的同时,也对得起对最初“186头奶牛”的许诺。
养牛最好的境界莫过于养出生活的乐趣,养出生命的“诗和歌”。